www.shjtgcxh.com
 
  学会动态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学术研讨会
绿专委新会员颁证暨 2024 首场绿色交通研讨会活动顺利召开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组织召开《商用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项目成果鉴定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交通与运输》杂志刊委会单位联络员座谈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成功举办《上海大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思路》研讨会
关于推荐2024年上海交通科技英才的通知
关于申报2024年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通知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联络员座谈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九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科学技术奖颁奖2023年学术年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来访学术交流会数字化赋能设计院转型创新发展——走进城建院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组织召开智库建设项目——《智能网联交通与汽车产业》专家研讨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地面公交专委会2023年第4次学术活动在上海金鼎召开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举办第三届“交通青年说”学术沙龙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交通理论专委会举办《城市干路空间资源的再整合》主题参观活动
林龙照明杯第三届上海市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决赛在上海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第九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暨全体理事会议坛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支持协办SNEC第六届(2023)国际氢能前沿技术论坛
集约、融合、更新背景下——多系统交通设施综合开发利用研讨会顺利召开
学会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会议
喜报 | 热烈祝贺学会常务理事王大庆荣获“上海杰出工程师选树2023”称号
  学会动态 >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举办第三届“交通青年说”学术沙龙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举办第三届“交通青年说”学术沙龙

 

 

2023年11月16日下午,由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主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三届“交通青年说”学术沙龙在科学会堂成功举办,学术沙龙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小倩主持。行业资深专家、学会领导、各专业委员会代表等应邀出席,五位青年交通科技工作者为大家作了精彩分享。

 

精彩分享

【上海韧性交通体系框架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刘梅(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

城市交通是支撑城市功能运转的基础系统。在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大环境下,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已成为交通运行面临的新常态。韧性交通是韧性城市的重要切入点和支撑,也是交通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属性,其内涵一是能够预测和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二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必要的冗余性,三是能承受、应对突发事件并实现快速恢复的交通基础设施。本次分享重点关注交通网络层面和基础设施层面灾时(战时)应急和平时运行。通过备选阶段、初选阶段、比选阶段、综合阶段对国内外现有韧性交通指标分析,建立基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韧性交通指标体系框架,最后以北横通道(西段)为例,构建了地下道路韧性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并作出了韧性评估。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能力平行验证与韧性提升系统】

张雅(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承担城市公共客运量比例不断攀升,客运需求与运能供给匹配矛盾逐步凸显,上、下班高峰期地铁拥挤、进站限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而,如何在安全约束条件下提高系统韧性,提升线路运能,更好的提供长编组、大运量、高密度客运服务,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国内外无成熟借鉴经验背景下,提出一套运能瓶颈体系化精准诊断的方法、构建一套与现场相符的运能动态验证平台、形成一套最小化代价提升线路运能的技术、编制一部增能提效大规模应用推广的规范,可满足通用化、全局化需求,支持多系统、多功能、多专业、多策略、多参数运能推演。相较其他系统,验证精度最高可提升20~30倍,具有提升建设投资效用、降低线路改造成本、提高综合设计质量、减少测试能源消耗等重大效用。

 

 

【交通大数据助力港航路一体化协同创新应用】

胡筱渊(中交通信大数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港航路一体化数据协同服务平台汇聚港航路三大环节的数据至自建的云计算中心,构建了业务与技术创新双路布局闭环,并应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港口”、“航运”、“道路”数据跨界融合、协同服务,进而推动数据要素-数字资产增值服务,解决了港、航、路三者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内容不精准,数据来源不稳定,数据供需不匹配、不衔接、不顺畅,数据冗余、数据利用率低、数据共享困难、运输工具间协同能力弱等问题,进而缓解港口拥堵、港区拥堵、城市道路拥堵,促进港城协调,打造未来海洋城市。平台作为国内领先的大数据产品,以交通行业大数据为依托,实现了港口、航运、道路数据信息的融合分析应用,赋能航运物流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贯穿港航路一体化的数据采集、流通、协同、共享和应用全链条的大数据创新生态。

 

 

【数字化双碳管理平台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田鹤(上海方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交通领域双碳管理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具,旨在监测、评估和管理交通行业的碳排放情况,推动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交通领域双碳管理平台建设首先确立了建设目标和范围,包括涵盖的辖区内的公路运输企业。其次,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收集和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与交通相关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收集各类碳排放数据和能源消耗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整合与评价的方法与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了交通行业的特点,逐步推进。从重点企业入手,建立起示范项目,验证数据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未来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实现领域内更大范围的碳排放统计和管理。在功能规划方面,交通领域双碳管理平台包括:总览驾驶舱、企业碳账户、数据分析、贴标评价、统计报表和后台管理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政府和企业可以全面了解交通行业的碳排放情况,评估企业的碳排放水平,深入分析数据,提供减排建议,并生成报表和图表以直观展示碳排放和碳减排成果,为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和决策依据。

 

 

【长三角区域港口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发展现状与现实挑战】

浦舜颢(上海海事大学)

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港口分布最密集、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随着长三角区域范围由江浙沪两省一市拓展至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港口群在空间范围和战略定位上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特别是2018年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体化发展成为长三角区域港口重要的发展导向。本次分享聚焦长三角区域港口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发展现状与现实挑战三大方面内容。在演进历程方面,以时间为轴,将长三角区域港口一体化分为起步式发展阶段(1995-2005)、加速式发展阶段(2006-2017)和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具体介绍各阶段的典型发展事例。在发展现状方面,着重从区域港口规划定位、港口吞吐能力、港口间协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现状阐述。在现实挑战方面,则重点探讨实现真正意义上长三角区域港口一体化所面向的问题与挑战,从竞争同质化、市场分割化、信息孤岛化、标准差异化、治理碎片化等方面予以具体分析。

 

 

专家点评

同济大学教授吴娇蓉、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长邵丹、学会顾问朱惠君、学会副秘书长石小法等专家对五位青年交通科技工作者的演讲作了点评。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本次交通青年说的选题与各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彩分享,并对五位的报告内容及演讲作了点评。《上海韧性交通体系框架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体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对时下热点问题的前瞻性思考,为韧性交通体系的研究作了良好实践与探索;《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能力平行验证与韧性提升系统》针对轨道客运需求与运能供给矛盾,提出了一套创新成果,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节约了成本也契合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交通大数据助力港航路一体化协同创新应用》是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实现“港口”、“航运”、“道路”数据跨界融合,在提高了系统韧性的同时也实现了数据的增值;《数字化双碳管理平台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展示了平台功能、实施路径及应用,为强化双碳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长三角区域港口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发展现状与现实挑战》分享了长三角港口发展历史,使与会同行对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的背景及趋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外,专家们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不断深化对问题对策的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我。

 

 

颁奖总结

经专家与学会各专委会代表的投票,选出了本次活动的各奖项,来自申通地铁的张雅荣获优胜奖,其余四位交通科技工作者荣获达人奖。

 

 

颁奖环节后,学会副秘书长石小法作了总结发言。他感谢了各专委会对“交通青年说”活动的支持,并再次肯定了五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彩分享。石小法副秘书长指出,青年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学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锻炼和培养,努力为青年人才提供平台机会,也希望“交通青年说”这一品牌活动越办越好。

活动最后,嘉宾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合影留念,第三届“交通青年说”活动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沪ICP备05033922号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  地址:上海市真南路500号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电信南楼三楼  

电话:021-63217546  63217526     传真:021-63217546 63217526  

E-mail:shjtgcxh@126.com

 
Copyrights © 2004


,
中国网络视窗  .NetLook™ 1/2
 

www.shjtgc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