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jtgcxh.com
 
  学会动态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学术研讨会
绿专委新会员颁证暨 2024 首场绿色交通研讨会活动顺利召开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组织召开《商用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项目成果鉴定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交通与运输》杂志刊委会单位联络员座谈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成功举办《上海大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思路》研讨会
关于推荐2024年上海交通科技英才的通知
关于申报2024年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通知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联络员座谈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九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科学技术奖颁奖2023年学术年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来访学术交流会数字化赋能设计院转型创新发展——走进城建院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组织召开智库建设项目——《智能网联交通与汽车产业》专家研讨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地面公交专委会2023年第4次学术活动在上海金鼎召开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举办第三届“交通青年说”学术沙龙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交通理论专委会举办《城市干路空间资源的再整合》主题参观活动
林龙照明杯第三届上海市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决赛在上海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第九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暨全体理事会议坛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支持协办SNEC第六届(2023)国际氢能前沿技术论坛
集约、融合、更新背景下——多系统交通设施综合开发利用研讨会顺利召开
学会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会议
喜报 | 热烈祝贺学会常务理事王大庆荣获“上海杰出工程师选树2023”称号
  学会动态 > 上海交通工程学会成功举办《新城综合交通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专题研讨会

上海交通工程学会成功举办

《新城综合交通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专题研讨会

 

“新城发力”是上海构建“十四五”城市空间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为积极探索新城综合交通发展创新路径,2022年11月18日下午,由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新城交通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交通理论专委会和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承办的《新城综合交通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同步举行,其中线下参会者36人来自14个单位,线上同步参会的有来自20多个单位的100多名行业同仁。

 

研讨会首先邀请了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交通所所长陈小敏高工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副主任、博导叶建红教授作新城综合交通规划的专题报告。而后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研究室主任杨俊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道路总工程师王士林、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高岳、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尚武等五位特邀嘉宾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健教授、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勤进行了总结发言。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一:上海新城综合交通规划体会及建议

陈小敏 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交通所所长,高工

在上海“十四五”规划和2035总规的编制背景下,围绕市政府发展要求及“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2021年五个新城相继启动了第二阶段的交通规划。在参与新城规划时,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规划需要充分契合新城的综合性与独立性特征;把握新城交通新特征,提升新城吸引力;兼顾平衡问题导向与开发导向的关系,远近结合,预留弹性;轨道交通局域线设施等前期规划注重科学合理;注重新城货运交通体系建设,弥补货运作为制约新城交通品质提升的短板,注重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建设;同时需加强各个子系统规划融合,注重新城交通品质提升。

 

专题报告二:新城交通规划方法的创新探索:以嘉定新城为例

叶建红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

 

新城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新城已经成为百万人口级别、独立综合的长三角地域节点城市,新城和中心城之间的独立性和交通能级定位、未来发展的弹性、韧性、不确定性亟待明确,因此新城规划需要全新理念和发展定位。以嘉定新城为例,从跳出上海面向未来的角度,嘉定新城编制思路围绕五个“三”:三大局限、三对关系、三个层次、三类载体、三大技术,探索了“空间—服务—设施”三相融合的规划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采用传统四步骤和基于个体的智能体仿真模型相结合的多尺度空间建模方法对嘉定新城进行了多规划场景方案测试。不同新城区位功能与发展基础存在差异,应探索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并制定合理规划标准。在智慧交通顶层框架下,将新模式、新业态与传统模式相结合,促进交通新发展。

 

专题互动交流

围绕新城与中心城的关系、新城公共交通实施路径、新城是否需要相对独立的快速路系统三个议题,五位特邀专家进行了交流讨论。

 

高岳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

 

新城和中心城应该呈现互补的关系,城市的空间布局将从单中心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变。中心城在区位上具有强大的磁力,交通有向心的作用。但新城可以更好利用良好生态构建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格局,形成与中心城差异化发展态势。

 

在新城公交发展上,仍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公交优先,建立多层次的综合交通网络,深化公共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吸引更多居民使用公交出行。

 

关于新城是否需要相对独立的快速路系统,如果需要实现更好的时间目标,可以将中长距离交通从主干路网交通剥离出来,那么需要建设快速路系统。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快速路建设运营后可能会对城市用地有分割,对景观等方面的影响会造成一定争议。

 

张尚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理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新城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和老城的关系,其关系存在三种可能性——蔓延、定向蔓延和独立。我们更倾向于走廊+新城的发展模式,中心城与新城既要紧密联系,又要相对独立,需要重视发展阶段、发展规模、高质量发展范围和发展时间等方面。

 

目标层面,新城依旧对中心城存在较大的依赖性,要重视新城的对外公共交通的发展,同时提升公共交通内部品质。策略层面,需要协调新城和中心城的关系,考虑和中心城建立竞争关系、错位发展和依托发展关系。行动层面,要处理好目标、手段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王士林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道路总工程师

 

新城要作为综合性独立节点城市,需要赋予新的要素,根据新城的定位转变,应提升其服务能级,进一步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五大新城与以往新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不确定性、与中心城的互联互通两个方面。

 

新城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产业引进和集聚的不确定性、新城居民出行需求动态变化的不确定性都将使得新城交通规划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在新城与中心城交通互联互通方面,王士林认为中心辐射对于新城是最重要的,其功能与效益要充分体现,让中心城与新城交通尽可能实现便捷互联。

 

朱洪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新城交通体系发展既要着眼未来也要兼顾现实需求。新城的目标是独立完备功能城市,交通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核心仍是在产业人口布局的完善。其中新城交通体系的独立性体现在内部完善非完全独立,交通体系要强调与中心城与长三角的内外勾连。着眼于未来发展,新城快速路和中运量有待进一步规划。新城近期的行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枢纽强化,对外联系与地区中心;第二点是进一步提升与中心城快速联系;第三点完善内外分离,形成内部完善且内外勾连的路网体系。

 

杨俊琴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研究室主任

 

新城发展重点在于对外交通,对外交通扮演着新城发展先行官的角色,同时不能忽视内部交通,内部交通关系到民生问题,因此内外交通需要兼顾。在具体规划过程中,要坚持交通发展白皮书的战略导向:坚持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坚持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发展,坚持迭代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城内部需要建设快速路系统和高品质公交系统,但应综合考虑用地与资金的约束条件,明确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定建设的先后顺序。交通规划除了考虑硬件措施,还要重视管理措施,可以利用票价政策、管理政策等管理手段进行新城交通改善。

 

总结发言

王健 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在“新城发力”战略部署下,新城建设规划应从“站位”“赋能”“聚焦”“提速”四个关键词出发,找准新城“发力点”。新城发展承载着上海的未来,同时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响应,同济大学高度重视新城建设研究,成立了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形成跨学科研究平台,集结多方专家学者资源为新城建设建言献策,并形成了《新城济语》等学术成果。新城建设过程中交通规划与建设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应主动承担科研职责,助力新城“发力点”的科学定位。

 

张勤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高级经济师

 

交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勤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选题价值。本次研讨会为下一步交通工程学会完成上海市科协委托的“关于上海新城交通发展的建言报告”提供了新思路、新启发,也让大家交流和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感谢交通理论专委会对研讨会的精心组织,期待下一次更精彩的新城系列研讨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

          2022年11月22日

 

 
   

沪ICP备05033922号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  地址:上海市真南路500号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电信南楼三楼  

电话:021-63217546  63217526     传真:021-63217546 63217526  

E-mail:shjtgcxh@126.com

 
Copyrights © 2004


,
中国网络视窗  .NetLook™ 1/2
 

www.shjtgc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