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由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以“科技赋能、数据驱动,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青年圆桌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科学会堂思南楼圆桌会议室成功举行。

论坛邀请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杨东援、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刘伟杰、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洪等三位大咖,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所模型室主任王媛、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副主任叶建红、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技术总监王成名、上海市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交通委员会)副主任王祎等四位专家,以及学会副秘书长虞同文、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周翔和70多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到场参会。
论坛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扬主持。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黄瓒先生介绍到会领导和举办论坛的背景与宗旨。上海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处长郑广宏致辞,表示推动城市交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科创数字化的重要阵地。

王媛、叶建红、王成名和王祎等四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为《大数据赋能上海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MaaS平台建设与用户推广策略的思考》,《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杨浦区停车难综合治理数字化实践》的报告,报告内容丰富、生动、精彩。

随后,围绕“建设交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与展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的赋能”、“数据驱动破解城市管理和民生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等议题,朱洪副院长、刘伟杰总工、杨东援教授等三位资深专家分别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朱洪副院长表示,从交通规划从业者角度出发,数字时代已经对交通行为、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交通规划技术手段也需要发生转变,同时数字化为城市交通治理精细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与条件。刘伟杰总工提出,数字化可应用于多方面,而交通数字化主要涉及道路使用者、道路管理者、道路决策者三个层级,“数字化转型”应具有无限想象力,并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是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建立起交通基础设施的“三甲”医院,实现问题诊断、智能处置等全流程管理。杨东援教授阐述了交通数字化转型应实现决策赋能、科技赋能、服务赋能的观点。交通是以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将物理与社会相联动,通过街道方式来支撑交通治理基层落地具有可行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既要有前瞻性,也要注重当前的场景,加强场景的设计与构建。同时提出,对交通热点要冷静思考、看待,对交通难点要把握要点、关键,对交通痛点要明白如何控制、解决。

最后,学会副秘书长虞同文作了简短总结,肯定本次论坛选题紧扣交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希望继续聚焦交通高频、急难事项,深度挖掘数据资源,推进数字流程再造,不断提升数据、算力等方面的公共供给能力和数据赋能交通转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