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hjtgcxh.com
 
  学会动态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指导的第六届“智慧城市与绿色交通发展论坛”顺利举办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学术研讨会
绿专委新会员颁证暨 2024 首场绿色交通研讨会活动顺利召开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组织召开《商用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项目成果鉴定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交通与运输》杂志刊委会单位联络员座谈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成功举办《上海大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思路》研讨会
关于推荐2024年上海交通科技英才的通知
关于申报2024年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通知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联络员座谈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九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科学技术奖颁奖2023年学术年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来访学术交流会数字化赋能设计院转型创新发展——走进城建院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组织召开智库建设项目——《智能网联交通与汽车产业》专家研讨会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地面公交专委会2023年第4次学术活动在上海金鼎召开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举办第三届“交通青年说”学术沙龙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交通理论专委会举办《城市干路空间资源的再整合》主题参观活动
林龙照明杯第三届上海市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决赛在上海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召开第九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暨全体理事会议坛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支持协办SNEC第六届(2023)国际氢能前沿技术论坛
集约、融合、更新背景下——多系统交通设施综合开发利用研讨会顺利召开
学会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会议
  学会动态 > 【青年·大咖 对话】 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 精彩实录(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系列之一

【青年·大咖 对话】

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

精彩实录(三)

 

 

【青年观点】

 

蔡润林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交通所所长、教高工

 

作为一名规划实践者,始终致力于规划的研究,有很多体会,也有很多困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大咖讨教。“都市圈”、“都市圈轨道”,这是当下的两个热词。

1 如何界定“都市圈轨道”?

 

“都市圈轨道”是什么?范畴是什么?从学术意义上这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按照规范,有高铁、城际、市域线、市郊线、城市轨道等,具体制式又各式各样。但“都市圈轨道”的提法又非常需要。它既界定了尺度范围,又重要地界定了低碳、绿色的方式。

 

但是,我们在做规划时,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交通、规划同行,大家在交流中还是会对其范畴有所困惑,“传统铁路还是城市地铁?”,或“铁路还是轨道?”这是绕不开的话题。各方更有偏好和倾向性。

 

记得陈小鸿老师最早研究长三角区域交通时,就特别探讨了时空关系。其中最受用的一点,是建议先不要过多谈论制式的问题,首要的是界定它所应呈现的服务水平,或是对交通出行和城市的作用联系。我们希望能够推行未来的城际铁路,或者说“都市圈轨道”,应达到类似于或接近于城市轨道化地提供服务。

2 有别于东京都市圈“通勤铁路”

 

国内目前还未看到一个真正的都市圈轨道范本。刚才提到在都市圈内,最大的短板是中间层次的网不完善,甚至是缺失。我们研究发现,这个中间层的网络,和东京不一样。东京的“都市圈轨道”或“都市圈通勤铁路”更多的是服务外围城镇至市中心的通勤工具。但是,这模式即便放在上海市域也不成立,长距离、远郊至中心城的通勤比例并不高,反而是商务出行比例很大。这是我们和国外都市圈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做过大数据统计,把上海大都市圈“1+8”和杭州都市圈拼合在一起,进行出行OD分析,每天约有3000万人次的城际出行,平均尺度约37公里。而且,这类出行大多发生在活动密集的市中心地带,小汽车出行方式不太现实。但目前没有很好的轨道交通方式为它服务。

 

最后想说,是否可以形成一个共识,我们认为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都市圈轨道系统来服务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范围的城际出行。既要处理好与城市内部的关系,又能体现不同廊道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要求。此外,在运营方面,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是否可由上海牵头、八个城市共同参与,由“一个主体”来推动规划建设和整体运营。

 

【青年观点】

 

樊钧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所所长、高工

 

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讨论,今天的机会不仅是给我个人,也是给苏州的一个机会。

 

正如大咖所说,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或者说深水区。十多年前公路网层次,叫做“连”,连上就行,还没有“一体化”的说法。之后不仅连上,还要畅通,以及多方式、多通道。现在再进一步,叫“融入”。就如同苏州和上海的关系,以前主要讲“对接”,现在讲“融入”,也就是连、通和现在的融。还有现在明确了一种全新的要求、认识,“加强建设沪苏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是分圈层的,核心圈达到同城化,第二圈层次级同城化,其他的叫一体化。对苏州来说,应该是同城化的要求。

1 共同控制好骨干通道

 

正如各位大咖谈到的,区域层次网络、“五个手指”的网络格局很重要。同时,我也很认同:规划蓝图是一方面,路径是关键的另一方面。我想表达一个观点,长三角城市群或是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区域的骨干通道布局,已在国家层面明确及区域形成共识,须共同做好通道资源的规划控制。如果不作预留,很可能以后就没有通道或枢纽设置的条件了。

 

此外,能否通过系统之间的网络联络通道或节点的预留,实现灵活的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比如大小交路。在一些区段,也可以灵活地根据客流来调整组织。

2上海是否可以共享资源和模式

 

关于“站城一体”,“站”可以带动多少的城市开发?这个“体”有多大?如何引导开发?以后长三角一体化,这些车站空间、交通枢纽,都是未来的潜力空间非常关键。

 

从规划实施路径说起,我们可以通过一种灵活的方式,比如说苏州要建跨区铁路是否以上海为主体?比如嘉闵线到太仓,11号线昆山段是上海代建的,但运营管理还是苏州在管。有没有可能跨区域组建建设、运营、开发公司,共同开发。上海是全国、世界最顶尖的资源,我们可以共享,不需要每个城市都另起炉灶再搞一套。一方面是不一定有这样的水平,二是这样做起来综合效应可能更高。

 

所以“站城一体”、轨道综合开发,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到上海来学习。另一方面,上海能否将一些很好的模式作为经验输出或者通过企业行为跨区域共享。

3  MaaS作为载体整合区域信息和服务

 

信息化也很重要。刚才讲到了MaaS服务,以后出行对外是铁路,内部是轨道,是整个出行的核心。有没有可能借助这一载体,整体整合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包括客运服务和城市物流,都结合进去。通过出行链把信息、服务都整合进去,可能是很好的区域轨道发展模式。我觉得信息化、智慧枢纽、智慧铁路等都是发展的方向。

 

【青年观点】

 

叶建红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

 

今天大咖们的发言,就如同给我们上了一堂交通规划“课程思政”,对“坚持坚持再坚持”印象尤为深刻。我们一直在探讨新时期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交通规划相关的课程,怎么和实践结合,引导学生思想观念和技术能力的变化。

1 “一体化”内涵和外延在变化

 

早在2002年上海市第一轮交通白皮书中,就明确提出上海交通发展的战略为“构筑上海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二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仍然在讨论“一体化”。但是,这个“一体化”和二十年前的“一体化”,内涵和外延有没有什么变化?设施一体化,客运一体化、货运一体化,刚才还有专家讲到客运与货运的一体化,“一体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2 反观交通规划技术的变革

 

围绕一体化交通的发展需求,最近一直在思考城市交通规划方法或者说技术体系的变革。有几个显著的变化趋势值得关注。首先是城市交通规划空间尺度的变化。从原来关注主城区或市域空间尺度,慢慢往外拓展到都市圈、城市群。

 

第二,在于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和网络化。原来交通规划较为强调“路”,主要包括道路网络和公路网络。既有成熟的规划方法,围绕 “路”讨论得多一些。现在要涵盖轨道,包括市域、都市圈和城市群等大空间尺度的多层次轨道网络。甚至还需关注道路与轨道的复合型通道。

 

三是,由基础设施建设导向的规划向出行服务体系构建的规划升级。面向人的活动链与出行链、面向货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已成为当前客货运交通规划“绕不过去”的四条链,从建设施转向建服务的技术与治理体系尚未清晰。

 

第四个方面,更为重要、也更难的是,将交通规划、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与交通服务等不同环节构成完整的闭环。在制定交通规划时,如何将建设、管理及服务的功能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思路转变。

 

现在提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需求,交通规划的目标导向、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迫切需要重塑。譬如区域尺度的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一体化规划,既涉及设施布局,又涉及运营组织,传统基于OD分析的规划技术势必难以适应。从主城区或市域层面,拓展到都市圈、城市群,除了基本的城市通勤外还有更多的商务等多元出行,交通需求分析的方法也需要升级换代。

3 在更大的区域层级中谋划交通研究

 

城市群轨道交通一体化,可以放在更大的背景下讨论。原来我们倡导“跳出交通看交通”,今天还有一个体会,需要“跳出城市看城市”。在更大的区域层级上谋划交通,注重全球、全国、城市群、都市圈、市域、主城区、核心区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差异化交通需求与目标导向,重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交通系统的成果要素及表达形式。以绩效来驱动、更新出行服务与运输协同规划的理论及技术体系。

 

刚才大咖们基于实践领域提供了非常多有价值的研究议题。这些议题可以作为我们学生论文选题的来源,给我们明确了交通规划应着重突破的方向。

 

【青年观点】

 

刘小倩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工

 

都市圈轨道交通已经做了这么多规划和实际工作。但最大的一个疑问是,都市圈的轨道要多大的规模?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上海要建三个1000公里,是多模式、三个层次的轨道。北京是2500公里,苏州是1000公里以上,武汉1000公里以上,成渝地区都是1000公里以上。除了城市地铁外,还有市域铁路、市郊铁路等范畴。

 

刚刚讲到在一个基本网络下,线路不应该是一条条批,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网络概念。我们的基本网络应该是怎样的规模?什么时候在保证基本网络的情况下,再把这个视角放到大尺度上考虑?

 

我们是否可以承担起这么多1000公里,我们的人力、财力,包括政府以后的融资风险、负债风险等等,每次一看到数千公里轨道的规模时,内心都会有隐隐的担忧,这是很困惑我的事情。

 

【总结】

 

高岳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高工

 

学会一直非常关心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成才。去年专题研究并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目的是进一步发挥青年委员在交通工程领域和学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有为,围绕热点问题,精心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今天,青年工作委员会会同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了一场青年和大咖的对话。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坚持问题导向,抓住轨道交通重点,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为长三角、上海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献计献策,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开路先锋。

 

学会的工作,更离不开老专家、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是我们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从三位大咖的人生工作经历中可以认识到,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

 

借此机会,我向学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一些建议。首先,希望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加强现状调研,因为调研工作非常重要。第二,要努力实现从模仿、学习和跟上,向创新、引领跨越。第三,正如大咖们所讲,交通问题不能就交通论交通。我们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更关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对我们的要求是最高标准、最好质量、最好水平。交通是永恒的主题,所以,交通学科的研究可以长期开展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六点期望,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工作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希望今天的青年·大咖对话会,实现一场接力跑。青年朋友能够不负韶华,接力担当,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增加才干,练就本领,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往期回顾:精彩实录(一)

          精彩实录(二)

整理:周翔、刘小倩、冯忞

审核:虞同文

 
   

沪ICP备05033922号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  地址:上海市真南路500号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电信南楼三楼  

电话:021-63217546  63217526     传真:021-63217546 63217526  

E-mail:shjtgcxh@126.com

 
Copyrights © 2004


,
中国网络视窗  .NetLook™ 1/2
 

www.shjtgcx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