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和道路网的常规公交线网优化对于弥补公共交通空白、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建立公共交通优势至关重要,且日益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更好地总结交流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市公交线网优化工作,有利于与轨道交通网、道路网协同发展,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与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交通委科技委)于2020年9月23日下午,共同主办了“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科技论坛”。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与交通委科技委综合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参加了承办工作。
本次论坛由学会秘书长朱惠君和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陈文彬副主任共同主持。邀请本市在常规公交规划编制和线网优化方面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以及上海久事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浦东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等公交骨干企业的专业人员参加论坛交流。


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张文丹作了题为《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两网融合模式分析》的报告,以地铁17号线路为例,从两网融合背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国内外经验、需求分析,提出两网融合的建议。同一单位的汪津作了题为《基于骨干通道公交客流特征的线网调整建议》的报告,以共和新路为例,分析了公交OD分布和线网、站点和断面客流、运营组织等特征,阐述了“一路一骨干”策略的相关思考。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陈琛作了题为《上海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的报告,分析了近10年常规公交的变化历程,通过分析依据总体规划和分片区规划,以及重大市政交通和公建项目编制的公共交通规划的实施脉络,提出从两网融合逐步发展到与市域铁路网、中运量网络、慢行交通网、基础设施网等多网融合的方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刘小倩作了题为《大都市幸福公交“三重奏”》的报告,以自身从业10年中的公交变化,通过表象证析,提出公交“独奏”到“协奏”的转型发展,再到公交呼唤“三重奏”的策略,实现线路功能更强化、站点覆盖更深化、运营服务更优化的目标。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公司王啸君作了题为《常规公交线网优化思考(骨干走廊)》的报告,结合雄安新区、深圳、佛山、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及本市骨干通道等案例分析,提出对路侧式、路中式、一路一骨干等公交专用通道的思考。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陈龙作了题为《基于融合发展的浦东新区公交走廊线网优化思考与实践》的报告,通过浦东公交线网优化的三个典型案例,提出了“一路一骨干,一骨干一模式”的客流走廊优化方案。



上海久事公交集团陈小东介绍了公交企业重视和开展线网优化的基本情况:线网优化主要侧重于三种类型:低效率型,百公里人次200或100以下的线路;超长线路,线路长度平均为25公里以上;复线线路,一条道路上相关线路复线率50%以上。优化的背景有两种:主动调整优化和被动调整优化。常规公交当前还面临着客运量持续下降的问题。要吸引市民乘坐,提高居民出行方式中的公交占比,既要根据需求增加公交线路长度,还要优化公交线网,增加网密度,尽可能缩短乘客到站到线时距,缩短等车和乘车的总时间。
学会秘书长朱惠君对每篇报告、演讲都作了点评,并给予充分肯定。感谢各位报告人将典型案例都制作PPT,应用案例畅谈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的最佳实践和理论成果,包括系统仿真模型、优化技术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一系列的宝贵的经验数据,让与会者共享,共同促进常规公交线网优化工作。
最后,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市交通委科技委秘书长李彬赶到会场向论坛圆满成功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