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同路人’交通安全技术论坛”于2020年6月13日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拉开了序幕。“‘同路人’交通安全技术论坛”于2016年创办,主办单位有同济大学、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BRITA)和《中国公路学报》。为策划组织好论坛,成立了以学会交通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执行主任王雪松教授为主任,学会副秘书长虞同文等有关人员为成员的论坛组织委员会。前六期论坛主题分别为美国《统一交通控制设施手册》解读与探讨、高速公路安全重点问题、基于行为分析的营运驾驶人安全教育、道路安全设计、事故多发道路判别与改善、速度管理。本期主题定为“人因与道路交通安全”。
人因工程是集心理学、生理学、工程学、管理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等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主题“人因与道路交通安全”主要研究在人-车-路-环境系统下的道路交通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以实现人-车-路-环境的最佳匹配、系统总体性能的最大优化。
第七期“‘同路人’交通安全技术论坛”由王雪松教授主持,虞同文等组委会成员和180多位全国专家学者,以及硕博士研究生参加论坛,进场聆听专家报告。

论坛邀请台湾逢甲大学运输科技与管理系博士生导师,台湾台中市行车事故会鉴定委员及公共安全督导委员徐耀赐副教授作了《人因与道路工程设计》报告。徐教授是美国注册土木工程技师(PE),1999年入选世界土木工程名人录,也是公安部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徐教授在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的机能特征,对外界信息的注意,凭借记忆做出分析与判断,进行归纳和演绎,最终使人-车-路-环境相协调,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论坛同时邀请了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葛列众博士作了题为《人因工程在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应用》的报告。葛教授曾是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基于视线定位的实时动态信息显示技术的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UX设计评估工具”(华为公司)等单位横向课题30余项、“面孔认知加工专家化的发展”(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等国际合作项目4项。

在每场报告结束后,与会者提出不少问题与报告人探讨交流,先后有20多位听众在留言板上留言。王雪松教授最后作了精彩的总结。
今年6月份,第七期“‘同路人’交通安全技术论坛”还有两场(两个半天)的视频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