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
举行“城市地面公交规划专题研讨会”
2019年12月13日(星期五)下午14:00,由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交通工程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市交通委科技委综合交通规划专委会协办的“城市地面公交规划专题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一楼B104会议室召开。本次专题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城乡规划师乔瑛瑶、注册城乡规划师刘小倩与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小敏先后分享了三场主题报告,在90分钟报告期间及随后互动交流环节中,主持人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虞同文副秘书长与现场嘉宾及参会人员就相关议题即兴开展了约60分钟的热烈讨论和座谈互动。
随着国内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网,公共交通体系已由原来的地面常规公交为主逐渐转换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基础”的多模式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中小城市,地面公共交通仍为公交服务的主体,但普遍存在线路过长、过绕、重复线路过多等共性问题。在大城市,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同轨道交通良好衔接与配合,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效能;在中小城市,如何以系统性的设计提升公交效率和竞争力,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议题。
研讨会上,三位资深公交规划设计专家,采用主题报告和座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从公交线网规划思路、区域“三网融合”规划实践和区域公交发展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地面公交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乔瑛瑶主旨报告为“城市公交线网规划技术思路与优化方案探讨”,从技术角度提出公交线网规划过程应建立在理解城市、定位问题和架设结构的基础之上,线网规划应充分体现大城市的系统性和小城市的可达性,并注重出行全链条以时间维度衡量公交发展水平,以“匹配需求”作为规划的优化方案。陈小敏分享了“基于轨道交通的地面公交线网融合调整研究”,认为提升轨道、公交、慢性三网融合力度,增强公共交通系统整体竞争力,改善市民出行环境是优化公交线网的着力点。针对地面公交线网功能层次不清、客流需求不尽匹配、轨道配套设施尚未同步、运营服务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提出全出行链、轨道交通配套、地面公交线网改造和需求响应灵活服务的四种优化策略。刘小倩的报告“大都市中心城行政区公交发展策略”,认为大都市中心城行政区的公交系统发展往往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逐步面临空间网络扁平化发展瓶颈,交通系统承载力有限,单一粗放式的“加法”难以为继,亟待向“时间-空间-功能”等多维有机合一的精细化方向发展。

整场研讨会气氛活跃、互动频繁,来自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上海浦信交通设施有限公司等相关管理部门、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共约4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
2019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