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白皮书编制主题沙龙系列之二
——上海与东京交通的差距和差异”在科学会堂举办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为编制好第三轮上海交通发展白皮书,会同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于2019年8月20日在科学会堂一号楼,举办了主题为“上海与东京交通的差距和差异”的上海交通白皮书编制系列沙龙的第二场沙龙。沙龙由市交通委主办,市城乡建设交通院和市交通工程学会共同承办。第二场沙龙仍由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副总工邵丹主持。市城乡建设交通院副院长、市综交所所长薛美根,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虞同文和市交通委相关处室领导,以及交通白皮书有关编制单位、人员出席了沙龙。
沙龙共有五个议题:一是如何客观评价上海交通与东京交通,应该从那些维度进行思考,那些是差距(可以优化),那些是差异(较难改变或应该坚持)?二是从生活和工作出行视角谈谈东京、上海两地交通出行体验的差距和差异。三是从交通系统外部要素看,上海与东京有那些不同(国际关系、城市功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水平、土地所有制、城市管理组织架构、法律法规等)?四是从交通系统内部要素看,上海与东京交通有那些不同(网络功能、城市与交通一体化开发、运行效率、运营主体和市场准入、参与者素质、综合管理能力等)?可结合相关交通业态展开(设施、运输服务、地下空间利用等)。五是东京交通综合管理的那些经验值得上海学习借鉴?上海借鉴东京应该遵循什么价值取向或原则?特邀的六位专家或在日本学习、生活、工作过,或是长期研究日本、尤其东京交通问题的专家。大家围绕五个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首先介绍了编制交通白皮书所承担的子课题研究成果。东京是轨道上的东京,上海无论是都市圈还是城市群,其经济体量、空间体量与东京相比还是太小。上海也会成为轨道上的上海。上海除与东京对标综合交通体系外,还要对标技术标准、规范;对标交通体系的老年友好、儿童友好;对标投资与决策机制,东京交通枢纽都是城市综合体,通过调整周边建筑的容积率等措施,对枢纽运营进行补偿,促进城市更新和振兴;对标物流末端,如方便路边卸货等。随着休闲时间增多、人的寿命延长,更需要注重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中心的精细化治理。
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原同济大学副校长杨东援教授认为,上海、东京历史背景、发展沿革不同。进行有效对比,一是先看问题。需要梳理上海交通存在的问题、困惑的地方,拿这些问题、困惑与东京比较,找出差距和差异,分析可以借鉴之处。二是关注目标与指标。指标的背后是政府的意图和价值观。东京有都市圈交通报告,建议细读。在报告中,东京已将机场大巴提升到与轨道交通同等的地位。因为旅客上车都有座位,直达性强。东京对交通枢纽不仅提出水平移动距离的核心指标,还有垂直距离的控制指标。三是制度体系比较。不仅比选交通发展的技术方案,还要关注空间管控与人的情怀的关爱过程。杨东援教授还建议对上海、北京总规执行情况作比较,建议适时开展交通与生活质量的基础性调查。
名古屋大学国际经济法博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潘晓明着重介绍了东京轨道交通车站的配套设置情况。地处小区的车站有便利店、小超市;靠近大区的车站往往地上2层、地下3-5层,满足生活、娱乐、休闲需求……。新宿车站有10条线路,每天客流量300万人次以上,180多个出口。通道延伸至街坊、公共服务中心,出口在楼内、支小路和集散点。人流就是消费,车站就是商业中心。日本交通卡兼容金融卡功能,乘车的同时就在车站购物、消费,便利市民,促进消费。同时,交通卡就是资金池,沉淀资金。上海龙阳路车站是多种交通方式衔接的枢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没有规划、建设好。她还介绍了东京公共交通卡的种类、打折力度和企事业单位给予员工报销部分、甚至全部乘坐公交的费用,鼓励公交出行的各种优惠措施。
日本国立群马大学博士、同济大学叶霞飞教授介绍说,东京先有外围铁路,再有市内地铁,且地铁也由地面有轨电车改造、发展而来。东京轨道交通有4种类型:全国干线(高铁)、区域铁路、都市圈城铁(以通勤为主)和市内地铁。他对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进行了审视。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往往因站台原因限制了运送能力的大幅提高。东京重点区域除地下铁服务外,80%的轨道交通采用地面和高架形式,以利于客流增长后及时扩展站台,增加编组。地面或高架车站周围第一排建筑不建学校、医院和居住房,安排商业等公共服务与活动设施。东京轨道交通车站除系统内部功能齐全外,外部非常注意接驳交通。他们将自行车接驳看的比公交还重要,建设垂直的自行车库。注意财务的可持续性。除建设地面或高架轨道交通外,必进行车站上盖开发、周边地块开发,开展多种经营等。
东京大学博士、同济大学地下系教授、地下空间规划专家彭芳乐认为,上海与东京比,城乡居民出行以公交为主差距大、轨道交通车站建成城市综合体差距大、轨道交通网络密度差距大。他认为上海开发地下空间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潜力大:地下车站利用效率可以优化,在地下开发机动车干道网络具有可行性。他建议,借鉴东京经验,法律保障须先行;实行国土空间规划一贯制;珍惜地下空间资源,合理、持久、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利用车站三维空间,提升土地价值和城市品质;借鉴东京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
名古屋大学交通专业博士、安吉物流有限公司研发主管马丹鹏列举许多案例进行国内与日本在道路交通细节上的比较。国内对大量重卡通过的道路往往注意路面结构,而日本十分注意重车通行道路和交通信号的连续性。日本工厂周边交通组织与一般的道路交通组织是有区别的,因地施策。有的路口面积大,就矮化、削减绿化,扩大驾驶员视野,增加视距。广告牌的设置不仅避开堵车节点、坡度大的道路、桥梁,甚至考虑对对向车道的影响。日本交通的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处理比我们更加突显。
六位专家的发言用了2小时,接下来的互相讨论、交流补充,对某一观点的梳理、归纳却足足用了1小时。

薛美根副院长最后做了总结。他感谢在日本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专家发表的真知灼见、独特见解,对编制上海交通白皮书很有帮助。白皮书不仅是政府的承诺,也是社会动员,告知公众如何去做。上海与东京不能简单对标,要比如何更好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要比交通体验、生活质量和社会协同,要比精细化水平,处处体现交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匠心。
历时三个半小时的沙龙在大家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中结束。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
2019年8月22日